小记者与非遗传承人冯元平面对面 传承古老剪纸技艺
一把剪刀、一叠红纸、一双巧手……汇成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中国剪纸。
9月19日上午,辽报北国小记者团走进冯元平剪纸艺术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元平老师面对面交流,熏习非遗剪纸技艺、传承古老民间文化。
今年63岁的冯元平是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冯元平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省剪纸学会副会长、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哇!这个建筑剪得真像!”初入冯元平剪纸艺术馆,各种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小记者们惊叹不已。作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这个20多平方米的小型艺术馆放满了冯老师从艺48年来的大量心血杰作。

参观完毕,小记者们围坐在冯老师面前,开始聆听冯老师讲解剪纸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剪纸的全称叫剪刻纸艺术,剪刀剪的、刻刀刻的、机器制作的、甚至手撕的都属于剪纸的范畴。”
话音刚落,冯老师便拿出一张红纸,他随意折叠后又刷刷撕了几下,短短几秒钟,一个喜庆的“囍”字一下子出现在大家面前,这个小小的纸上“魔术”让馆内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纸上“魔术”远远不止于此,接下来的“椭圆变小猪”更是让小记者们应接不暇。“大家看!我还能让这个椭圆变成各种状态的小猪。”
随着冯老师手中的小剪刀不停飞舞,椭圆形的小纸片上立马呈现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胖猪。紧接着,老师又修剪了几番,普普通通的小纸片又依次变成了两只小猪和正在回头的小猪,好不生动。冯老师精湛的非遗剪纸艺术让观看的小记者大呼过瘾,甚至激动地鼓起掌来。在场的家长也为眼前的纸上“魔术”着迷,纷纷掏出手机将这神奇的一幕纪录下来。

学罢剪纸历史、看罢纸上“魔术”,终于到了小记者们摩拳擦掌的环节——学习剪蝴蝶。冯老师不仅给小记者分发了剪纸工具,也给现场每位小记者家长发了一套。冯老师告诉家长们剪纸这门艺术没有门槛,无论年龄大小都可尝试,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喜爱上这门艺术,让剪纸艺术可以跨年龄、跨国界、跨时代的推广开来。

“剪蝴蝶时,我们要注意在纸的中部剪上一刀……”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冯老师还用铅笔将需要剪开的地方标注起来。无论是小记者还是家长,大家都专注地跟冯老师练习着。此时,小小的艺术馆里早已没有了年龄的划分,只有钻研剪纸艺术的学生们。

练习过程中,经常有小记者,甚至家长碰到不会剪的地方向冯老师请教,老师再手把手的为大家一一指点。不多时,每一位小记者和家长的手中都“飞出”一只属于自己的栩栩如生的蝴蝶。至此,此次非遗剪纸学习活动也接近尾声。

一双巧手剪出山川云海,小小纸片内藏万千世界,此次实践活动让小记者们都感受到了非遗剪纸艺术的强大魅力和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后,很多小记者都拉住冯老师合照,面对小记者们的热情,冯老师也非常高兴,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走进他的艺术馆,喜欢上中国剪纸技艺,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北国网记者 姚晟琦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省水利厅深入自贸区沈阳、营口片区开展业务培训 确保省级赋权事项接得住、用得好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奋力耕耘正当时——农业强国建设一线的四个故事
- 【每日一习话】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 全省民营企业服务月招聘会火热开启
- 为法治辽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 十五项“硬措施”营造发展好环境
- 全省推动民族自治县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会议召开
- 我省出台实施意见 支持鼓励优秀退役军人优先到中小学任教
- 沈阳大连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
- 省委有关部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