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 勇担育人使命
沈阳农业大学
聚焦科教兴农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沈阳农业大学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沈阳农业大学。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沈阳农业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百年办学积淀,始终不渝秉承科教兴农报国梦
沈阳农业大学连同其前身办学历史已逾百年,1952年,由著名农业科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张克威教授担纲,以复旦大学农学院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科为基础创办了新的沈阳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沈阳农业大学成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
学校拥有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本科专业。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5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有省级以上科学研究机构115个。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优越的教学科研条件,构成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平台和柱石。
牢记育人使命,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事业航程
学校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校友荣校战略,带领全校师生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各项事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育德、育能、育责上下功夫,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人才。72年来,为国家输送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6万余人,成为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
学校秉承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学术育人理念,打造最美育人环境、最舒心学术环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人才强校筑基,始终锚定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勇毅前行
2015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建设“全国一流、东北特色、沈农品质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大力推进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先进集体、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目前,由院士、杰青领衔,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6人,其中,教授282人,副教授409人,博士生导师300人,硕士生导师911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人才达到27人次;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人选2人;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
近年来,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人才培养、引才育才和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全力打造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攻关突破、激励制度改革、管理服务创新五大提升工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制度创新和大平台打造,实现引才聚才、培才育才,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夯实人才强校战略。
科技创新强农,始终牢记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大使命
学校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创新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力东北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中心和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打造立足辽宁、面向东北、辐射全国的种业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重大民生需求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牵头组建中国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通过联盟平台建设,实现校地共建校企融通,凝聚多方合力,开展联合攻关。
学校不断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助力守好“三农”基本盘。2017年6月,国内第一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在沈阳农业大学成立,陈温福院士带领团队向粮食安全最大的问题“藏粮于地”发起冲锋。李天来院士首创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理论与方法,率先突破了北方蔬菜的“生命”极限。而今,他又立足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深耕园艺种业创新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在高水平科研的引领下,几代沈农人自主研发的寒富苹果等已成为我省农特产品的亮丽名片。“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338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388篇。
投身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答卷人
聚焦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沈农师生永恒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学校先后选派274个科技特派团、600余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组建38家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组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重点围绕辽沈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组建专业教师和博士生专家团,成立3000多个调研团队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把农业科技带到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出一条延长农业产业链、助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目前,已在全省14个市30个县(区)100多个乡(镇)设立了科教基点,建立科教兴农试验、示范基地,培训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农业人才30多万人次。
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坚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实践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建立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设立推广型和乡村振兴特岗职称系列等措施,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先决条件。目前,学校签订“五技”合同年度总经费数额已由2017年的2457.4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26亿元,其中,植物保护学院张世宏教授团队完成的“基于嗜盐曲霉菌系的秸秆腐解与障碍土壤修复技术”,以1200万元技术交易额完成转让,标志着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跃上新台阶。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全体沈农人将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建设中奋楫争先、勇当先锋,将科教兴农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范守君
沈阳理工大学
秉持兵工特色 担当铸魂育人时代使命
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
教授巴鹏(左二)现场指导学生。
沈阳理工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我军为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兵工专门人才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本科军工高等学校。多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学校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铸魂育人时代使命的着力点,统筹做好“优引精培”工作,着力打造新时代兵工特色人才高地,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优引精培 壮大师资新力量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校”发展方略,强化团队建设及中青年教师培养,坚持“引育管用”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优引精培”,在高层次人才引育、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构建起开放、包容、创新、协同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学校围绕学科专业特色,大力引进学科紧缺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4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教师占62.9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46.73%。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荣誉及人才称号13人次,具有省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称号142人次,获批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学团队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7个。“十四五”以来,引进符合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188人,聘用行业领军专家及军队转业技术人才13人。近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特色聚才 增强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辽宁省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东北地区唯一具有武器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学校的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5个学科方向获批国家国防特色学科。紧紧围绕学科群建设需求精准引进人才,做强兵工特色。与北京理工大学等原兵器部所属院校成立“兵工七子人才联盟”,加强人才互通,并引进多位国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2022年,与沈阳市浑南区共建辽沈地区第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大学科技园“中俄科创园”。获批国际合作办学机构“沈阳理工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铸魂 涵养师德好风尚
学校坚持把兵工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师德专题学习教育,对教师在政治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社会活动等方面遵循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情况进行多元化评价。教师招聘工作中,多层面考察拟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师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工作中,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学校把师德教育作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融入各项培训,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2021年以来,学校教师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辽宁省优秀教师”5人。
智慧赋能 改革创新激活力
“十四五”时期,学校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教师评价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构建了从孵化到成才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心,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内部治理效能。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工作主动性。出台《沈阳理工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将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中,激发学院和广大教师对人才引育工作的积极性。学校逐步加大绩效改革资金投入,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相关工作,有效调动人才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教师评价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校组织修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关,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设立破格和绿色通道等评审通道,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激励导向作用,推动教师差异化发展,激发教师科研教研活力,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2021年以来,学校共有346人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34人转评同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上报53人参评(考评)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4人参加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评选聘用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光选计划”培养拔尖人才。“光选计划”是沈阳理工大学为加速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设立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光选成长计划、光选学者计划、光选团队计划3个子计划,专注于为青年博士和骨干教师提供成长机会,支持有潜力的教师成为学术领军人物,打造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科研和教学团队。首批计划已成功遴选出28位光选学者、58位光选人才、17个科研团队和13个教学团队,以推动学校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创新力与影响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体沈理工人正豪情满怀前进在“追赶超越、复兴荣光”的新征程上。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教师发展为先导,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辽宁全面振兴和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展现新的担当和作为。
屈 非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